摘自<人行道>煩惱是助道的因緣
第二次大戰期間,猶太少女安妮在德軍佔領區下,過著非常人所能忍受的囚禁生活,但 是她用完全不同於別人的觀點,以豐富的感情,看待自身的苦難,並展現苦難中的人性之美。她的日記書流傳後世,感動千千萬萬的人;她的觀點,不但讓自己得以 離苦、也讓眾生分享了人性的光華。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
另外,有一位西藏喇嘛,在獄中三十幾年,受過無數苦刑。他怎麼熬過來的呢?他說, 眼看熬不住時,只要轉念一想,這正是修忍辱行的好機會,也正好趁此機會為眾生受苦、為自己消除往昔業障。當然,他也並非就此打消求生的意志,最後他還是不 辭辛苦,輾轉逃到西方世界。
所以為自己的苦難找到意義,什麼苦都可以熬得住。當我們面對苦難的時候,能拿出方 法脫離苦難,固然很好;倘若盱衡局勢,無法改變現狀,那就用最健康的心態來面對它,不怨恨、不絕望,也不是逆來順受。那才真正能從苦難中,吸收超越與成長 的養分。
雖說煩惱是助道的因緣,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要「自討苦吃」,親身感受痛苦的滋味,那 太愚蠢了!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前,並沒有親身受過生老病死之苦,但是,他從別人的體驗中,覺察到生老病死之苦,是無人可以免除不受的,因而走上悟道之路。所 以,我們若能以感同身受的慈悲心,體察別人所受的苦,也可以成為自己悟道的因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